查看原文
其他

梁万年:本轮疫情已经基本结束,存在零星局部散发感染

焦作疾控 2023-06-12

2月23日,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、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,近期,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,防控形势总体向好,平稳进入“乙类乙管”常态化防控阶段。



3年多来,国家卫健委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、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,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,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。


梁万年:我国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,感染零星局部散发


疫情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,又该如何理解“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”?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,大流行的概念是反映一个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。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,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:


一类是散发,也就是说这个疾病、这个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的状态,也就是常态化的状态;


第二个是暴发,在局部的地区或者是单位,或者在某些特定的人群,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;


第三个强度指标是流行,即疫情的播散范围很广泛,实现了跨市、跨省的播散;


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,出现了跨国、跨洲的传播。


2020年3月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态势是大流行。同时,2021年1月底宣布这种疾病的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迄今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梁万年表示,从全球的角度来看,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,疾病的危害也是依然存在着。“但是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,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成功走出大流行,我们创造了一个典范。”


关于走出大流行的标志,梁万年表示,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指标。从疫情防控,特别是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,主要有以下方面:


一是这种疾病的感染率到底处在什么状态,其中有两个关键的感染率:一个是累计的感染率,也就是在一个地区、一个国家、一定人群当中,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;另一个感染率的指标是新发的感染率,比如说每日有多少人新发,在特定的人群中新发了多少人群的感染。


第二个指标是人群对它的免疫水平或者是免疫率,指标就是判断其体内抗体的水平,也就是抗免疫屏障、免疫保护率达到什么状态。


第三个指标是看病原体,就是新冠病毒有没有发生质的、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。


第四个是从医疗卫生供方的角度看,每日的接诊门诊量、住院情况、重症情况、死亡情况,以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。


最后是看整个防控能力,从机制到控制疾病的手段和能力是否基本具备。


谈到“决定性胜利”,梁万年说,对我国来说,它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,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。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,可以说本轮疫情已经基本结束,但不能说是完全结束。现在的感染在我国来看,还处在零星的、局部性的散发状态。


我国已监测发现7例XBB.1.5输入病例


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,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“乙类乙管”以来,我国已监测发现7例XBB.1.5输入病例。2月3日采样发现了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.1.5病例,为核心密接人员。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、相关密接人员健康监测及专家研判,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。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,2月12日至18日,XBB.1.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(约80.2%),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,如加拿大(37.8%)、英国(32.9%)、德国(25.7%)。虽然XBB.1.5传播力较强,但目前数据显示,个体感染XBB.1.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,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。


目前,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中,如发现首次报告的(包括输入和本土)、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,都会进行感染者个案调查、核心密接调查,并开展风险研判,一旦发现传播力、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,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。同时,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,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,专家研判分析认为,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。


来源:河南疾控


总监制:邢德有 张庆中
监制:张 艳    
主编:金珊珊 统筹:梁智玲
责编:王 鹏 校审:王盈燕
执行:康文杰 编辑:杨 柳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